北京手足癣哪家医院好 https://mjbk.familydoctor.com.cn/bjbdfyy_zx/50521/—奄字—
奄,读音yǎn、yān。今意是覆盖(大而有余)或气息微弱的意思。
在甲骨文中,奄字是一个谜,至今本义还无法确定——
(奄字甲骨文)
甲骨文“奄”,由“申+大”组成,申是闪电的电光闪烁曲折的象形,引申为“神”;“大”是成人。一个头顶上有闪电的成人,是冒风险被雷劈呢,还是出场火光带闪电,威风凛凛的英雄呢?不得而知。
这个字来源于奄氏,嬴姓奄氏,其地理位置在今山东济宁下辖市曲阜附近,范围就是周公旦儿子伯禽受封的鲁国。
如果说前文提及的“嬴姓徐国”很仁厚的话,那么奄国则是武力值爆表,不计后果偏向虎山行的风格。
奄国位置
商灭夏,奄氏也和亲族徐氏一样共同支援商汤,由此“嬴姓多显,遂为诸侯”,和徐国一道成为方国,即商的邦国。
—商奄—
到了商中期,奄国交恶商王朝,领土被攻占,还一度成为了殷商的首都,于是甲骨文开始以“商奄”相称,也称“商盖”,通过“盖”字也更好的理解“奄”的本义:大而有余的覆盖。
这里也是“盖姓”的一个源头。
奄做了四十多年商王朝的国都,共经历了三位商王,分别是南庚、阳甲、盘庚,南庚的“南”字就与奄的地理位置相关。
到了盘庚时,他做了个决定——迁都于“殷”,这一举措以及盘庚有为,使走下坡路的商王朝兴盛盛大起来,所以历史上常用“殷商”来代称商王朝,掰着手指算一下,所谓的“殷商”其实是商汤第九代孙开启的。
顺带说一下商王朝的迁都特色——大乙汤迁都“亳”(河南郑州),中丁庄迁都“嚣”(河南荥阳),戋甲整迁都“相”(河南安阳),且乙滕迁都“邢”或“庇”(《史记》与《古本竹书纪年》矛盾,分别是河北邢台和山东郓城,通过南庚的名字推测,《竹书纪年》的“庇”更靠谱),然后就是南庚迁都“奄”(曲阜市),盘庚迁都“殷”(河南安阳),帝辛受迁“朝歌”(在今河南鹤壁,这个不是迁国都,朝歌是陪都,国都依旧为“殷”)。你以为这够折腾了吧,商朝开国之前更能折腾——迁蕃—迁砥石—迁商—迁商邱—迁泰山下—复归商邱—迁殷-迁商邱-居亳等等,大家王国维统计了一下,有“八迁”之多。
盘庚迁都后,奄国成为其藩属国,从逻辑上来分析,奄国还是嬴姓的,因为从商王朝的迁都习惯与其时兴时衰的不稳定性来看,应当是所御稳定性问题(也可能是占卜导致的,这个可能性根源还是统治问题),如果要稳定,那么奄国的统治者一定有权威性,最大的权威性是“同族”,当然这个统治者很可能与商王朝联姻了,算是融合后的新贵,这可以解释通为什么奄氏有子姓一说(关于子姓奄氏后边还有一个可能性)。
—奄国—
商末时,奄国和其他嬴姓一样,是挺商的,并且十分的“刚”。
然后发生了“飞廉入奄”事件,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周公相武王诛纣,伐奄三年讨其君,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。”(《秦本纪》:“周武王之伐纣,并杀恶来。是时蜚廉为纣石(使)北方,……死,遂葬于霍太山。”相矛盾)
大概意思就是,周成王时,周公旦东征和姜太公用了三年时间,一道平定了郯、奄十七国的叛乱,把奄国吞并,改为鲁国,成为周公旦子伯禽封地(周公旦不是给自己儿子营私,当时这个地方是东夷核心,乱的很,必须高能稳住)。
鲁国这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是控制东夷集团的战略位置。
周封姜太公于齐、周公旦子于鲁,为什么呢?
为的是根拔东夷,自此这个困扰夏、商两朝的大麻烦,总算是瓦解了。
商末周初的东夷魁首有两个一个是奄国,一个是徐国,相对于奄国,徐国算是“鸽派”的(前文徐姓之国中,徐偃王的决策可以看出,防守多余进攻)而奄国激进生猛,成为周公旦重点打击对象,最后结果是惨烈的。
—阉—
对于奄国的战俘,周公旦下手十分狠毒,对于精壮者,去其睾丸,不令生育,用为奴隶,服侍贵族,被称阉人。看来齐桓公时的竖刁,不是最早的太监了。
其余人分成两拨,一拨由奄君带领迁往蒲姑(今山东省博兴县),很不幸的是姜太公的齐国出手了,这拨族人跨越长江,南逃淹城(今江苏常州),重新立国,后来被吴国吞并。
四散的奄族
另一拨则被发配到西边——秦地,是为秦国的先民,清华简《系年》记载商奄为秦人的祖脉。
—一些有趣的说法(未查出根源,作为野史)—
据说奄人自称是“俺”;据说奄人发明了腌菜;据说有一部分奄人跨过黄河北逃到奄谷(今山西晋中市太古区);据说一部分奄人成为搬运推车的劳力,这些人中有奄国人,也有商王朝人,混淆成了子姓奄氏,通过这个例子,就解释得通子姓徐氏的问题了;据说日本第七大岛“奄美大岛”,是古奄人的一个去处。
关于最后一点,很有趣,有一个字可以联系上,那就是“瀛”字,嬴人近海,故为瀛海,北魏有瀛州。
至于东瀛的“瀛”与嬴姓徐氏后人徐福有没有关系,那就看小说家怎么写了。
—参考资料—
《竹書紀年·成王》:二年,奄人、徐人,及淮夷,入于邶以叛。秋,大雷電以風,王逆周文公于郊。遂伐殷。
《竹書紀年·成王》:三年,王師滅殷,殺武庚祿父,遷殷民于衛。遂伐奄。滅蒲姑。
《竹書紀年·成王》:四年春正月,初朝于廟。夏四月,初嘗麥。王師伐淮夷。遂入奄。
《竹書紀年·成王》:五年春正月,王在奄,遷其君于蒲姑。夏五月,王至,自奄遷殷民于洛邑。遂營成周。
《尚書·周書·多士》:多士,昔朕來,自奄,予大降爾四國民命。我乃明致天罰,移爾遐逖。比事臣我宗多遜。
《尚書·周書·蔡仲之命》:成王東伐淮夷,遂踐奄,作《成王政》。
《尚書·周書·蔡仲之命》:成王既踐奄,將遷其君於蒲姑,周公告召公,作《將蒲姑》。
《尚書·周書·多方》:成王歸自奄,在宗周,誥庶邦,作《多方》。
《尚書·周書·多方》:惟五月丁亥,王來,自奄至于宗周。
《尚書·周書·立政》:嗚呼!其在受德暋,惟羞刑暴德之人,同于厥邦;乃惟庶習逸德之人,同于厥政。帝欽罰之,乃伻。我有夏式商受,命奄甸,萬姓。